
-以上为赞助商广告启恒配资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固厚乡的山林里,养殖户游林生已经忙碌起来。他打开鸡舍,数千只金黄色羽毛、冠红似火的宁都黄鸡欢快地奔向山林,开始它们一天的“自由觅食”。
“这可是会‘上树’的宝贝!饮山泉、吃虫草,养足120天,肉质才叫一个紧实鲜香。”游林生言语中透着自豪。他口中的“宝贝”,正是从赣南深山飞向全国餐桌、品牌价值突破32.13亿元的“宁都黄鸡”。
这只承载着1500年饲养历史的客家珍禽,如今已成为宁都县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乡村振兴的“金凤凰”。在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的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中,“宁都黄鸡”赫然在列。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土鸡到名扬四海的“金招牌”,宁都黄鸡的品牌跃迁之路,正是当地政府聚力产业升级、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如今,宁都黄鸡年出栏量稳定在1亿元左右,全产业链产值达50亿元。
展开剩余88%厚植根基:生态与科技铸就品牌底色
走进黄石镇的山林基地,只见“三黄”(羽黄、胫黄、喙黄)、“五红”(冠红、髯红、脸红、耳叶红、眼圈红)的宁都黄鸡在林间悠然踱步。
“73%的森林覆盖率,江南丘陵富硒红土,纯净的山泉水,还有‘10亩山林养千羽’的生态放养模式,赋予了它独一无二的品质。”宁都县黄鸡产业协会会长黄麟生介绍。
权威检测报告显示,宁都黄鸡肌肉蛋白质含量为25.54%;总氨基酸含量达21987毫克/100克,七种决定鲜味和甜鲜味的氨基酸总量达10179毫克/100克……这些指标与全国肉用鸡品种相比,均居于领先水平。尤为亮眼的是其“富硒”特色,因为养殖区域特殊,宁都黄鸡及鸡蛋产品的硒含量远超普通产品,成为撬动高端市场的“健康王牌”,并成功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
“宁都黄鸡能脱颖而出,靠的是‘天生丽质’加后天‘精心雕琢’。”宁都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汪远松一语道破关键。
如果说天赋异禀的“基因”是宁都黄鸡的立身之本,那么政府主导的科技赋能则为这项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位于县城的宁都黄鸡原种场(国家级保种场)内,技术员正紧张地进行“惠大2号”配套系的选育工作。
据了解,经过近十年攻关启恒配资,新选育出来的黄鸡在生长性能、繁殖性能等核心指标上较原始品种提升10%—15%,具有生长快、耗料低,存活率高的特点,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保种是产业的生命线。”原种场负责人李文说。宁都县高度重视种源保护与提升,建立了2个自然保种区,投入8000多万元易址新建高标准原种场。
在重视种源保护的同时,科技养殖体系的构建也为宁都黄鸡的品质保驾护航。
“养鸡也要讲‘规矩’了。”在鑫龙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龙食品)的标准化养殖基地,养殖大户江北京展示着他的《养殖日志》。在这本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温度、湿度、防疫、硒含量检测等数据。
在宁都县,黄鸡养殖产业遵循着一套严密的“品质铁律”,即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制定的《富硒宁都黄鸡生产技术规程》《宁都黄鸡富硒蛋生产技术规程》等19项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标准和规程,包括种苗选育、山林放养、饲料营养、加工销售等环节。
“按标准来养殖,鸡苗成活率高,品质稳定,市场更认可。”江北京深有感触。
在生态与科技的双重助力下,宁都黄鸡产业经过20余年的持续耕耘终于结出硕果:全县发展黄鸡养殖户5000余户,生产经营企业24家,专业合作社95个,年出栏量稳定在1亿羽左右,全产业链产值达50亿元。宁都黄鸡完成了从地方“土特产”到国家“金招牌”的华丽蜕变。
锻造链条:全产业链布局提升品牌价值
在宁都县永生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新建的标准化养殖基地,一排排现代化栏舍刚刚投入使用。“这19个新栏舍将进一步提升智能化、规模化水平。” 该公司董事长王青介绍。
规模化养殖是宁都县在发展黄鸡全产业链布局中的第一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黄鸡产业遵循“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通过“五统一分”服务(统一鸡苗、饲料、药品、技术、保价回收销售,分户养殖),将95%以上的家庭养殖户纳入产业化链条,有效解决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
在当地政府关于这项产业的规划中,养得好只是开始,要想让一只宁都黄鸡实现从山林到餐桌的价值跃升,还需不断延链、补链、强链。
“有了这条生产线,我们就能让活鸡变‘鲜’鸡。”鑫龙食品总经理谢声福指着急冻生产线介绍。该生产线通过零下48摄氏度速冻锁鲜技术,最大程度锁住鸡肉的营养和风味。产品通过冷链运输车,72小时内可直达粤港澳大湾区。
在宁都黄鸡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过程中启恒配资,配套设施的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冰鲜配套设施外,为助力黄鸡产业发展,宁都县投入1.1亿元建设了年屠宰能力5000万羽的现代化屠宰场,该项目集屠宰、冷链、深加工、科研于一体,可推动宁都黄鸡全面实现“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
目前,宁都黄鸡已在江西省内和广东、福建等地建立销售网点15个,直销档口30余个,其中广东市场占72%,福建市场占19%。据了解,2024年7月,宁都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福田监管局签订合作协议,并与当地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带动宁都黄鸡产业链进一步融入大湾区市场。
在消费反馈方面,宁都黄鸡表现也相当亮眼。在厦门“菜篮子”工程中,它是首推产品;在上海,它被誉为“美味鸡”“会上树的鸡”。
一系列举措实施后,宁都黄鸡成功在市场上打响了品牌,但当地政府深知深加工产品较初级农产品利润更丰厚,于是继续在产业链拓展上深耕。
走进鑫龙食品的屠宰深加工车间,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分割、包装。作为省级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鑫龙食品建成了年屠宰2000万羽的生产线,开发出冰鲜鸡、冷冻鸡以及三杯鸡、盐焗鸡、盐酒鸡、香煎鸡等即食熟食产品。
“我们的熟食系列是依托富硒原料开发的,产品与县里的文旅产业项目配合进行研发、销售。在宁都黄鸡产业品牌的带动下,公司年产值达1.5亿元。” 谢声福介绍。
在即食熟食产品的启发下,宁都县又将发展的目光投向预制菜赛道。在晟阳食品集团宁都预制菜生产基地,香气扑鼻的“宁都三杯鸡”正源源不断下线打包。“这道源自宁都、入选过北京奥运会菜单的客家名菜,如今通过预制菜形式飞入千家万户。”项目负责人李平表示,该集团投资发展预制菜产业,重点打造“宁都三杯鸡”“辣子鸡”等拳头产品,让宁都黄鸡的美味突破地域限制走进更广阔的市场。
联农带农:品牌效应惠及更多群众?
宁都黄鸡产业的蓬勃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广大农民。
“以前靠打零工,日子紧巴巴。现在好了,选一片山地,加盟合作社,建个小鸡场,管护好林子,一年出栏8000多羽,合作社包技术、包回收,稳稳当当赚十来万元。” 对坊乡脱贫户杨春光笑着说。
在宁都县,黄鸡产业的发展模式很灵活,但发展目标十分统一,即做强品牌、开拓市场、联农带农。因此,宁都县会根据不同乡镇、不同村庄的情况总结一些发展模式。为脱贫户杨春光提供增收机会的发展方式,就是当地较为常见的“七个一”发展模式。
所谓“七个一”,简单说就是一户农户、选一片山地、加盟一个合作社/公司、建一个黄鸡养殖场、管护一片林/果、实现100万元产值、获得10万元利润。
目前,“七个一”模式已联结全县3160户规模养殖户,解决就业超2万人,从事该产业的农户户均增收4万—5万元。
在发展黄鸡产业上,宁都县委、县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当地企业也各展所能让产业红利更多惠及农户。
游林生指着自己正在管护的10个栏舍说:“由公司统一给鸡苗饲料,零投资、无风险,而且收益稳,我养的第一批3万羽出栏,净利润7.3万元,钱一周就到账了。”
游林生所说的公司是当地龙头企业江西省惠大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大公司),该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农户统一提供优质种苗、统一饲料、统一防疫防治、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保价回收产品,带动1000多户农民增收。
“早些年我干油漆匠失业,生活困难。公司帮我发展黄鸡养殖后,一年出栏1.5万羽,净赚3万多元。” 湛田乡农户彭天宝感激地说。
针对不同农户需求,惠大公司灵活施策,对具备条件的农户,签订合同加盟;对经济困难户,公司免费提供栏舍设备。如遇特殊情况或市场波动,公司以保护价回收;在市场价高时,农户可分得50%溢价,最大限度保障农户利润。
惠大公司相关负责人刘金明说:“我们坚守‘立足农村、致富农民’的初心,让品牌红利惠及产业链末端。”
在宁都县,还有一些企业通过技术赋能与就业吸纳的方式,推动农户增收。如定期举办免费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提升养殖技术,同时,优先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等。
除直接带动就业增收外,当地农民也感受到了黄鸡品牌带来的溢价效应。
“富硒鸡收购价比普通鸡高30%,日子更有奔头了。”杨春光说
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宁都县也在谋划如何利用好黄鸡品牌进一步延伸价值链。长胜镇打造的“黄鸡生态谷”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游客可以体验山林捡富硒鸡蛋的乐趣,品尝现场制作的盐焗鸡、三杯鸡,参观现代化的5G智能鸡舍。
“今年‘五一’小长假,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周边民宿、农家乐都火了一把。”生态谷负责人武新生介绍。
如今,在宁都县,一只鸡正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的乡村新业态蓬勃发展。
从《中国名菜词典》里的“宁都三杯鸡”,到粤港澳餐桌上的“美味鸡”,再到农业农村部认证的“精品品牌”,宁都黄鸡的品牌之路越走越宽。这只从客家乡土走出的“金凤凰”,正以品牌之力,激活乡村产业的一池春水,铺就了一条“产业兴、品牌强、百姓富”的振兴之路,也为农业品牌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的“宁都样本”。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启恒配资
发布于:广东省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